高口碑逆袭排片、被盗版吞掉10亿票房、遭遇豆瓣水军……今年春节档话题不断的《流浪地球》,在上映第13天,内地票房已经超37亿元人民币,中国本土电影总票房历史排名第二,突破了去年春节档大片《红海行动》36亿 的票房成绩,有望冲击《战狼2》的榜首之位。
《流浪地球》的出圈,是中国电影商业化、工业化的又一进步,亦成为亚洲科幻电影版图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灾难”里寻找生机,亚洲科幻片踽踽独行
与好莱坞科幻大片中“超级英雄”大行其道不同,亚洲成功的科幻电影多是灾难片,末日和怪兽是两个常出现的科幻母题。
比如韩国的《雪国列车》展现了残酷的末日想象,而《汉江怪物》《釜山行》、日本的《哥斯拉》《寄生兽》等则是把灾难具象化为可怕的怪兽/僵尸。在科幻电影预设的灾难或怪兽面前,小人物们为保护家人而激发出巨大的求生力量,成为拯救世界的英雄。
2016年张艺谋的电影《长城》是一次“怪兽”灾难片的尝试,但因为视效过于“好莱坞”,剧情上,马特.达蒙饰演的雇佣军主人公在情感上也未能引起观众的共情,未引起大的回响,豆瓣评分也只有4.9。
无独有偶,日本著名的科幻形象怪兽哥斯拉,从1954年的第一部电影《哥斯拉》中首次出现起,活跃在30余部电影、若干动漫、小说、游戏中。但2014年美国电影《哥斯拉》却并未被广泛接受。同样,派拉蒙2017年出品的日本漫改真人电影《攻壳机动队》,也遭到观众诟病,原著粉认为只还原了故事外壳,没get到原作的精神内核。
同样走“灾难”路线的《流浪地球》,将灾难的范围扩大到整个地球,视野更为宏大,人类面临的“灾难”程度也更为严重。更重要的是,将东方式文化情感观和本土生活质感灌注其中,国人不仅能更“相信”片中营造的氛围和情感,甚至还能跟随片中的主人公们过一把拯救世界的“英雄瘾”,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当然,这部东方式灾难大片之所以能在亚洲的科幻片里留下一席之地,不仅仅是因为灾难系数够高,更重要的是将东方式审美观和国际级视觉效果融合得更紧密,视觉特效华丽而震撼,具有国际水准的同时,表达情感、审美取向和文化内核难得的更为本土。
科幻片的蹒跚起步,始于瑰丽的文学想象
纵观国内外颇具代表性的科幻片,大都有着IP的影子,相比于好莱坞、日本、韩国科幻电影多以漫画作品为基础,中国科幻文学则是中国式科幻电影的故事源泉。2015年,刘慈欣的《三体1》获得科幻界的奥斯卡——雨果奖,代表着中国科幻文学在全球市场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刘慈欣和他的作品就此成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培育温床。
科幻巨著《三体》一度被传正在影视化,又一度被传夭折,中国的科幻电影之路仿佛忽然在大众眼中被按了暂停键。而筹备于2015年的《流浪地球》却并没有丧失信心,只是在不被市场看好中走得更为艰难。
1万座喷射高度达万米的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踏上长达2500年的未知航程……这是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小说里恢弘壮烈的科学幻想,如何将其具象化在大银幕上,是国产电影人面临的最大难题。
《流浪地球》完成了这一命题,还原了原作小说中的奇谲想象。暗流涌动的地下城,千里冰封的地上世界,孤独的宇宙空间站,坍塌陷落的上海,河流冻结冰柱林立,重型机车在冰雪世界里艰难行进。还有地球蓝色的大气层气流被木星的引力所捕捉的场景,地球在太空中拖着飘逸的“丝带”,美丽诡异。从特效实现的视觉效果来看,这部影片已经超越了国际化科幻大片视效的基准线。
早前,中国电影对科幻元素浅尝辄止,很多人认为是受制于中国电影工业发展阶段和特效行业水平,但事实上,好莱坞的许多大片的特效工作有很多都是我国的特效团队和人才制作完成的。但即使有这样的团队和人才基础,依然需要强有力的项目把控能力。对于这一点,有三点至关重要:适合电影媒介的剧本改编方向;足够的概念设计、执行周期;对设计的坚决执行。是这三点给了视效团队最大的信心和支持。
剧组前期设计团队画了全片的故事板,历时5个月,最终统计完成故事板8000张。前期准备充分,各个环节全力执行,使得全片的视觉效果达到了国际化的水准。整个电影项目参与者7000人多数是中国人,本土公司特效镜头完成量占到全片75%。主创团队全员是中国人,全中资投资。这次尝试对于国产科幻电影来说,无疑有着特殊的意义。
不过时的集体主义,无法拒绝的中国式亲情
尽管《流浪地球》有着特殊的意义,但这部影片并不完美,最被诟病的是单个人物的刻画薄弱,特别是年轻演员的表现,稍显稚嫩。但好在导演和团队选择以群像来展现“集体主义精神”,而不是以个体的美国式超级英雄展开叙事,这种缺陷对整部影片的影响并不大。
为了推动巨大的撞针,女孩韩朵朵的呼唤让一个个本想放弃努力,回家与亲人末日告别的“战士”们掉头回来……这一幕,拯救世界的已不是个人,不是某个国家,也不是任何一个小集体,而是人类共同体的力量,瞬间让观众热血沸腾。
对于国内的观众来说,“情感”永远都是不会过时的“杀手锏”,这也是《流浪地球》能“击中”国人共鸣点的原因。从世界观来看,带着地球去流浪,就体现出中国人对土地的依恋和家国情怀。为了让观众“相信”故事的真实性,影片选择用了国人熟悉的亲情和家庭观作为切入点:祖孙三代、一家人在地球毁灭前由分崩离析走向互相理解和支持,为地球的存亡做最后努力,最终姥爷、父亲牺牲,年轻一代活了下来,继续为地球的明天而奋斗。
科幻大片也罢,灾难片也罢,视觉和想象力固然重要,人物和情感才是口碑构成的重要侧面,尤其是在国内市场里,“情感”有着异常强大的杀伤力,当《流浪地球》依托于瑰丽的文学想象,用“亲情”打出一手好牌时,这部影片必然会给后来者留下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流浪地球》的成功出圈,无疑会给中国科幻电影的制作以强大的信心,目前其他科幻片也陆续发出消息,如张小北执导的《拓星者》发布了“外星险境”版海报,滕华涛导演的《上海堡垒》先导预告也发出,预计将在暑期档上映……目测该领域将会迎来佳作与烂片混杂的一波浪潮,下一部能被认可的科幻电影将是谁呢?我们拭目以待。
《流浪地球》的出圈,是中国电影商业化、工业化的又一进步,亦成为亚洲科幻电影版图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灾难”里寻找生机,亚洲科幻片踽踽独行
与好莱坞科幻大片中“超级英雄”大行其道不同,亚洲成功的科幻电影多是灾难片,末日和怪兽是两个常出现的科幻母题。
比如韩国的《雪国列车》展现了残酷的末日想象,而《汉江怪物》《釜山行》、日本的《哥斯拉》《寄生兽》等则是把灾难具象化为可怕的怪兽/僵尸。在科幻电影预设的灾难或怪兽面前,小人物们为保护家人而激发出巨大的求生力量,成为拯救世界的英雄。
2016年张艺谋的电影《长城》是一次“怪兽”灾难片的尝试,但因为视效过于“好莱坞”,剧情上,马特.达蒙饰演的雇佣军主人公在情感上也未能引起观众的共情,未引起大的回响,豆瓣评分也只有4.9。
无独有偶,日本著名的科幻形象怪兽哥斯拉,从1954年的第一部电影《哥斯拉》中首次出现起,活跃在30余部电影、若干动漫、小说、游戏中。但2014年美国电影《哥斯拉》却并未被广泛接受。同样,派拉蒙2017年出品的日本漫改真人电影《攻壳机动队》,也遭到观众诟病,原著粉认为只还原了故事外壳,没get到原作的精神内核。
同样走“灾难”路线的《流浪地球》,将灾难的范围扩大到整个地球,视野更为宏大,人类面临的“灾难”程度也更为严重。更重要的是,将东方式文化情感观和本土生活质感灌注其中,国人不仅能更“相信”片中营造的氛围和情感,甚至还能跟随片中的主人公们过一把拯救世界的“英雄瘾”,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当然,这部东方式灾难大片之所以能在亚洲的科幻片里留下一席之地,不仅仅是因为灾难系数够高,更重要的是将东方式审美观和国际级视觉效果融合得更紧密,视觉特效华丽而震撼,具有国际水准的同时,表达情感、审美取向和文化内核难得的更为本土。
科幻片的蹒跚起步,始于瑰丽的文学想象
纵观国内外颇具代表性的科幻片,大都有着IP的影子,相比于好莱坞、日本、韩国科幻电影多以漫画作品为基础,中国科幻文学则是中国式科幻电影的故事源泉。2015年,刘慈欣的《三体1》获得科幻界的奥斯卡——雨果奖,代表着中国科幻文学在全球市场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刘慈欣和他的作品就此成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培育温床。
科幻巨著《三体》一度被传正在影视化,又一度被传夭折,中国的科幻电影之路仿佛忽然在大众眼中被按了暂停键。而筹备于2015年的《流浪地球》却并没有丧失信心,只是在不被市场看好中走得更为艰难。
1万座喷射高度达万米的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踏上长达2500年的未知航程……这是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小说里恢弘壮烈的科学幻想,如何将其具象化在大银幕上,是国产电影人面临的最大难题。
《流浪地球》完成了这一命题,还原了原作小说中的奇谲想象。暗流涌动的地下城,千里冰封的地上世界,孤独的宇宙空间站,坍塌陷落的上海,河流冻结冰柱林立,重型机车在冰雪世界里艰难行进。还有地球蓝色的大气层气流被木星的引力所捕捉的场景,地球在太空中拖着飘逸的“丝带”,美丽诡异。从特效实现的视觉效果来看,这部影片已经超越了国际化科幻大片视效的基准线。
早前,中国电影对科幻元素浅尝辄止,很多人认为是受制于中国电影工业发展阶段和特效行业水平,但事实上,好莱坞的许多大片的特效工作有很多都是我国的特效团队和人才制作完成的。但即使有这样的团队和人才基础,依然需要强有力的项目把控能力。对于这一点,有三点至关重要:适合电影媒介的剧本改编方向;足够的概念设计、执行周期;对设计的坚决执行。是这三点给了视效团队最大的信心和支持。
剧组前期设计团队画了全片的故事板,历时5个月,最终统计完成故事板8000张。前期准备充分,各个环节全力执行,使得全片的视觉效果达到了国际化的水准。整个电影项目参与者7000人多数是中国人,本土公司特效镜头完成量占到全片75%。主创团队全员是中国人,全中资投资。这次尝试对于国产科幻电影来说,无疑有着特殊的意义。
不过时的集体主义,无法拒绝的中国式亲情
尽管《流浪地球》有着特殊的意义,但这部影片并不完美,最被诟病的是单个人物的刻画薄弱,特别是年轻演员的表现,稍显稚嫩。但好在导演和团队选择以群像来展现“集体主义精神”,而不是以个体的美国式超级英雄展开叙事,这种缺陷对整部影片的影响并不大。
为了推动巨大的撞针,女孩韩朵朵的呼唤让一个个本想放弃努力,回家与亲人末日告别的“战士”们掉头回来……这一幕,拯救世界的已不是个人,不是某个国家,也不是任何一个小集体,而是人类共同体的力量,瞬间让观众热血沸腾。
对于国内的观众来说,“情感”永远都是不会过时的“杀手锏”,这也是《流浪地球》能“击中”国人共鸣点的原因。从世界观来看,带着地球去流浪,就体现出中国人对土地的依恋和家国情怀。为了让观众“相信”故事的真实性,影片选择用了国人熟悉的亲情和家庭观作为切入点:祖孙三代、一家人在地球毁灭前由分崩离析走向互相理解和支持,为地球的存亡做最后努力,最终姥爷、父亲牺牲,年轻一代活了下来,继续为地球的明天而奋斗。
科幻大片也罢,灾难片也罢,视觉和想象力固然重要,人物和情感才是口碑构成的重要侧面,尤其是在国内市场里,“情感”有着异常强大的杀伤力,当《流浪地球》依托于瑰丽的文学想象,用“亲情”打出一手好牌时,这部影片必然会给后来者留下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流浪地球》的成功出圈,无疑会给中国科幻电影的制作以强大的信心,目前其他科幻片也陆续发出消息,如张小北执导的《拓星者》发布了“外星险境”版海报,滕华涛导演的《上海堡垒》先导预告也发出,预计将在暑期档上映……目测该领域将会迎来佳作与烂片混杂的一波浪潮,下一部能被认可的科幻电影将是谁呢?我们拭目以待。
商家联盟排行榜 👍